背景Background
5月29日,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发起主办“商业向善·乡村向上”为主题的乡村振兴行业思享会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知岛书屋成功举行。
本次思享会邀请学界、商界及知名公益基金会等乡村振兴领域思想者与实践者通过乡村振兴和商业向善相关*策解读、知名企业及投资机构乡村振兴案例实践分享、乡村振兴社会创新方法与实施路径等主题展开跨界思想碰撞。
本文基于5月29日刘文奎老师在本次思享会上的发言内容综合整理,当日其他嘉宾的精彩分享和观点也将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刘文奎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扶贫基金会做社会企业实践将近20年的时间,我们看到了社会企业在创造社会价值、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巨大的价值和潜力。而且我们认为社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远远没有发挥这个社会创新形式应有的潜力。年前在欧洲诞生了现代企业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年前在美国诞生了基金会这样有组织做公益的社会组织形式。我们希望大家共同推动,让真正的社会企业能够在当代的中国,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为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做贡献。中国扶贫基金会今年专门成立了创新和社会企业部门,组建了专门团队来推动这项工作,希望在社会企业发展的推动、孵化、实践、立法等领域,未来跟大家有更多的合作。非常感谢社企论坛提供这样的机会,和这么多关心农村、关心乡村振兴的朋友一起交流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方法。《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今天的分享将结合我最近出的这本书《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谈一谈中国扶贫基金会20年来在乡村可持续发展探索方面的实践和思考。书里的具体内容就不细说了,我今天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轮廓,这本书大致分四个部分,五个章节。大凉山项目探索与反思
第一部分,大凉山的探索,用了7年时间。我们当时要解决的问题是:年复一年地扶贫,虽然觉得做了很多,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庄的贫困问题。年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找一笔项目资金,集中在一个村里做一个大项目,彻底解决这个村的贫困问题。但是当时找钱不容易,我们花了4年的时间找钱。最后终于筹集到0万,在大凉山的5个贫困村里,1个村投入万,(对照北京的房价,从那时到现在上涨了10多倍,当时的万相当于今天的万)这是一笔不小的资金。然后我们用了3年时间实施项目。
大凉山项目探索
因为当时资金相对充裕,所以我们实施了25个子项目,包括了从环保、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卫生项目,到能力培训、农户增收项目等方方面面。项目做完以后我们请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做效果评估,好的方面就不说了,评估报告指出,项目最大的问题是老乡们希望有第二期项目,如果没有,我们前期做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不可持续的。当时我们有点接受不了,为什么这么多钱投进去,乡村还是不能可持续发展?后来我们不断复盘反思,才认识到大凉山项目的症结: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产业上。0万的项目资金,80%都用在了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卫生、环保等方面,只有五分之一约万用在了产业上。大凉山的7年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如果不搞产业,不能建立村民持续增加收入的来源,那我们做的很多项目都是无源之水,是难以持续的。
大凉山项目反思
民乐村产业项目失败与教训
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们跟诺基亚合作开启了第二期项目。吸取大凉山项目教训,这次我们重点就做产业实验项目。因为在大凉山我们花了那么多精力仍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这一次我们更加慎重,做了大量的调研。我们很快得到一个基本的共识:乡村要做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因为一家一户为单位,一户几亩地做项目,不管做什么都没有办法实现规模效应。项目村有家农户,诺基亚公司资助了万,平均一户能够投入1万块钱。我们反复论证认为,这1万块钱如果平均发给每个农户,不管他们做什么,大概率只有少数人能够发展起来;而大部分农户过一段时间就会花光资助金,然后依然如故。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必须要把这万集中起来做大项目,搞合作社,引入现代企业的制度。所以民乐村的项目是经过反复调研、讨论确定的,项目有两个核心要素:第一是发展产业,这跟大凉山的教训密切相关;第二是建立合作社,把企业的机制引入进来,通过股份把全村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规模经营,改变一家一户为单元的传统经营方式。民乐村合作社建立后,我们做了两个项目,一个是食用菌种植,一个是长毛兔养殖。可惜这两个产业项目最后都失败了,亏损了多万。民乐村的产业项目实验可以说是全*覆没,教训惨痛。
民乐村产业项目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产业是必须要做的,必须规模化,但为什么还会失败?在民乐村项目失败的时候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只是觉得外来经理人管理能力不行,不会跟农民打交道。后来我们才认识到民乐村不成功的必然性,是因为外来的经理人不能跟村民形成互信,没有办法让村民真正形成合作。根本的原因就是村里的能人没有站出来,村民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所以民乐村项目失败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不是这两个项目,再搞别的项目,再能干的经理人来,成功的几率也很低。
民乐村产业项目反思
甘达村产业项目的成功与收获
既然已经知道为什么失败,我们就应该继续去探索。年,玉树地震,加多宝捐赠了1亿多元,这让我们有机会在玉树的甘达村开始新的探索。我们这一次给甘达村提了条件,一是必须建合作社,二是村里必须要有能人出来带着你们干。如果满足不了这两个条件,项目就宁可不做。最后我们在甘达村的实验成功了,村民们建立了合作社,把村里最有见识的巴桑扎西请出来。他原来是做虫草生意的,也是村里唯一到过上海、北京、广州的人。他认为这个机会对村里很重要,愿意带着村民一块干。他带着村民搞运输队,靠灾后重建的建材运输生意,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把万的投入全赚回来了。灾后重建结束之后,建材运输的生意没有了,他们又开始跑客运,后来又开了批发市场,一直经营到今天,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不仅批发生意做得不错,而且在玉树、西宁都买了商铺,甘达村从就这样一步一步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了那一带比较好的村庄。
甘达村村民
从年到年,我们在甘达村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我们觉得终于成了,我们用了13年时间,证明乡村发展是有一条路的。
产业发展项目实践——百美村宿、善品公社项目
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基本的模型是什么呢?首先在项目选择上必须得做产业,其次方法上必须依托合作社让村民形成合作,然后要有本地能人带动,再加上外部资源的支持,乡村发展项目是有可能成功的。如果说13年时间我们的实验结了一个果,那这个经验和方法在其他地区灵不灵?能不能结出更多的果?从年开始,我们把这个种子用在了其他项目点,产生了现在还在实施的两个品牌项目,一个是“百美村宿”项目,一个是“善品公社”项目,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年甘达村之前,我们做的项目全是失败的;年以后我们做的项目基本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刘文奎老师在“商业向善·乡村向上”思享会现场
因为今天是线下分享,现场的朋友可以多看一点美丽的百美村宿图片。我们通过改造农民的老房子,带动村民经营高端民宿,让农民增收。其中最典型的村子是河北涞水县的南峪村,离北京只有两个小时车程,一个院子住一晚上需要块钱的价格。我们已经在全国建造了20多个这样的村子。
百美村宿项目
虽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做旅游,但是很多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能不能让农产品生产为老乡们带来更多收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并因此诞生了我们另外一个产业扶贫项目—善品公社。我们还是做合作社,帮农民制定质量标准,引导农户按善品公社的标准进行生产,我们来给对接互联网平台销售,善品公社这个品牌现在已经覆盖了多个县。就在刚刚过去的四月中旬,善品公社和阿里巴巴合作,一晚上销售*果柑13万单;更惊喜的是5月份的秭归脐橙,不到一个礼拜时间,成交了40多万单!善品公社的规模越大,就意味着更多的乡村和更多的农产品可以通过这样的产业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大家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两个项目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