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向日葵是一种喜温、喜光、耐旱、耐碱、生长适应性很强的经济作物,但这并不说明向日葵生长发育不需要水份或只需要较少的水份,向日葵空秕就可以说明这点。但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秕籽率较高,造成向日葵空壳秕粒的原因有很多。
1、干旱引起:向日葵是一种抗旱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但在花盘构成至终花期需水量最大,约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60%。此期缺水就会空壳秕粒增多,形成严峻减产。出产上受干旱钳制,又缺少水源的弥补灌溉是导致空秕增多的重要因素。
2、环境温度过高引起:向日葵对温度适应性较强,既喜温又耐旱,在种子发芽至麦苗阶段耐低温才能较强。种子在4℃时即能发芽,5℃时即可出苗,8~10℃即能满意正常出苗的需求。发芽的适合温度为31~37℃,最高温度为38~44℃。出产中因为播期不当,耕种后温度不适而使向日葵发育受阻,影响了营养成长与生殖成长协调发展。
3、光照缺乏引起:向日葵为短日照作物,其幼叶、叶片和花盘都有很强的向光性。日照充足,麦苗成长强健,生育中期能促进茎叶成长旺盛,正常开花授粉,进步健壮率;成长后期能促进籽粒充分丰满。而出产上因为气候因素,影响了光照强度,形成开花授粉不良,空秕率上升。
4、轮作引起:在同一地块上,重复培养向日葵,因为病虫及杂草损害和土壤营养构成比例失调,而导致减产。
5、栽植过密引起:向日葵因种类类型不同,密度要求有很大的差别。一般食用型品培养株巨大,宜稀植;油用型品培养株低矮,宜密植。出产上人们为了寻求高产,盲目添加密度,形成集体结构不合理,争水争肥争气的对立杰出,光能利用率下降,使向日葵空秕粒添加,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6、上肥少引起:向日葵是喜肥作物,培养上有必要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据报道,每出产千克向日葵子粒需耗纯氮4.4~6.5千克、纯磷1.5~2.5千克、纯钾6~18千克,比禾谷类作物多1~2倍。
7、授粉差引起:向日葵是异花授粉作物。花盘内有0~朵健壮小花,一般自花授粉健壮率极低,异花授粉健壮率较高。并且正常的受精进程决定于适合的温度、光照、大气湿度以及昆虫活动、风力等情况。而6~7月的高温干旱天气简单削弱花粉的生活才能,影响蜜蜂等昆虫的活动,影响正常受精,导致向日葵因授粉不良而健壮率下降,空秕率上升。
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实行3—5年的轮作。
2.合理密植。向日葵种植密度要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土壤肥料、栽培措施及品种特性来确定,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是降低空秕率的有效途径。在土壤肥力中等条件下食用葵保苗应在3—3.75万株/公顷(15亩),株行距为40×70厘米;油用葵保苗应在4.8—5.25万株/公顷,株行距为35×50厘米。
3.选用优良品种。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等因素,选用高产优质、结实率高、粒大饱满的优良品种是防止空秕的根本措施。
4.加强水肥管理。向日葵苗期需肥较少,现蕾至开花期需肥量最大,需氮、磷、钾量分别占一生用量的67%、54%、66%。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应重施种肥,合理追肥,以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为减轻空秕率奠定基础。
5.人工辅助授粉。向日葵白花不结实,人工辅助授粉或借助昆虫异花授粉才能结实。人工授粉方法是:用棉花作粉扑,授粉时一手扶着花盘,一手拿着粉扑子,先在一个花盘上轻轻摩擦几下,然后再往另一个花盘上轻轻擦几下,这样依次下去,直到授完为止。或采用花盘接触法,即在盛花期将相邻的2个花盘“脸对脸”轻轻摩擦几下即可达到授粉的目的。授粉时间以开花后2-3天的9-11时最为适宜,一般整个花期授粉2—3次即司。
6.病虫草害防治。向日葵病害主要有菌核病,又叫白腐病,也称烂盘病和锈病。化学防治:土壤消*,主要以喷洒农药杀灭土壤中越冬的病菌孢子,在向日葵播种前用五氯硝基苯30—50千克/公顷,掺和湿润的细沙土—千克,搅拌均匀后撒在田间翻耕,即可抑制菌核病的萌发;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防治。锈病可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向日葵螟是危害向日葵最重的一种害虫,花盘被害率一般可在10%-30%,重者可达%,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在幼虫发生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喷洒90%的敌百虫倍液防治,间隔6—7天,连喷2—3次。
7.及时整枝。从花盘形成期,有些品种在茎秆中上部常发生分枝现象,需要及时消除,使营养集中到主茎花盘上,以保证籽粒饱满充实。打杈工作要及时,做到“打早、打小”,即“枝杈一冒,立即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