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原生家庭”这个话题被大众提起,就好像突然将一种现象起了名字归了类一样。原生问题在之前有过很多不同的名字,比如情商低、没教养、没见过市面等等。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高情商,家教好,睿智博学,德高望重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来,这两种对立的形式是一种认知信息不对称的表象。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接受的信息不同,当然产生的价值观也就不同。符合大众认知的被公认为对,小众群体的价值观就被认为错的不好的应该改变的,从此这些小众群体的认知就开始了被挤压,感觉自己错了,但要清楚一点的是让每个人形成各自的认知的过程一直告诉自己这样做没错啊,为什么大众的跟自己就是差异这么大,慢慢的陷入焦虑怀疑的黑洞。解救自己的方法要么放弃自己的过往认知,接受大众的价值观,要么就是离开这个不被接纳的群体,寻找自己的被认同的圈子。
其实这只是一种认知局限而已,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吸收周围的信息,去做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因为假如回到那个车马很慢信息不流通的年代,一个人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生活半径,没有接触过互联网,他们是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是有问题的。因为信息中断,因为一个地方的人形成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就是这个地方公认的最正确的。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因为恰恰是现在的这个年代,交通便利互联网发达不同地域的人可以很低成本的流通聚集在一起交流,才出现了价值观的碰撞。一种观点被互联网快速传播,生活在各个角落的人极低成本的交流自己的观点,价值观的重新站队,形成新的社会共识,小我服从大我。曾经认为对的事情一下子全错了,人们势必会感受到不适和痛苦。
新中国的辫子剪掉一百多年了,但是裹小脚的思想依然留存在很多人的心里。当一些偏远地区的社会现象出现在网络上,那些已经在思想解放的路上走在前面的人会不可思议,为什么今天还会有这样的人。比如之前的热点话题,阴婚。其实在当地依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就像当下大多数男人依然认为女人就该听命于自己一样,过着旧社会的传统。
这两天我密集性的一口气看完了一个综艺《再见爱人》,里面的三位男士真的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停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KK,他对生孩子的认识让我想到了旧社会的女人,需要用孩子保住自己的位置,保住自己在一个家里的地位,他心中的家里的位置是这座城市的接纳和凭证。旧社会的女人是母凭子贵,可以通过肚子得到生存的保障。因为那是她们的唯一出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方式去被社会接纳,因为女人不被允许工作,女人的工作只是生产,是服务夫家的下等人。就像鸡鸭鹅牛羊猪被允许大规模的存在是因为可以食用,今天的宠物被高调的存在是因为它们可以给主人陪伴的美好。一个女人再有能耐也只能躲在后面出谋划策,不被允许实实在在的展现自己。这是时代被人为划分的贵贱,不是一个人真实能力的划分。
但是今天的上海,或者说是群英荟萃聚集最多优质资产的城市,想要在这个地方证明自己的活得不差的东西,是被量化的车房户口吗?目前来讲当然是,但也可以不是。
这些地方都是移民城市,汇集着五湖四海的人,不同地方的人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惯性来到一个地方,进行着思想碰撞,能力比拼。这个地方就像一个擂台赛场,每天上演着谁略胜一筹,谁被打趴在地,输赢决定你的被认可,得到的奖赏的多少。
这里有原本就生活在原地的土著人,日落后回到自己多年前就建立的家园,也有带资进组的富户子孙后代因为几代人的努力和培养,不是财富就是拥有高技能长期培养,也有想要变成富一代的勇士。这些后来者需要不停的打比赛去争得一片地,盖起自己可以日落后的归处。里面有不公平的起点,也有不甘心的心酸,但更多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恐惧,恐惧自己带来的财富被耗尽,恐惧日出后自己还能不能挣的一份用来续命的粮。这种心境我相信每个选择在这里打拼的人都有,因为即便你已经升级到一个很高的段位,依然有对手。这个地方永远没有真正的王者,只有上不完的台阶,最多只是每个人已经到达的位置不同。
我也是一个来沪十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人,可以说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心境我都经历过。所以对KK的心境我太能理解了。但是这三年我在思考,有了这些就能永远安稳太平余生吗?这个世界发展太快,这种移民城市更是每天都在更新。我经历过一套学区房的意义,也经历了这次全程大封锁时一个小区的高效管理胜过一切地域位置的意义。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没了最初的感觉,*浦江畔一平底万金的地段依然要全网抢蔬菜,跟上海中学住对门的小区依然要居家上课。反观那些住长租公寓的人,发挥自己的所长,开发各种小程序,掉配资源保证一个群体的高效运转。这次大封锁让我懂得了一个词的意义就是:流通。
当你固化一种东西后,他的价值也会被固化,或许短暂时间内它是优质资源,但今天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每天都在变化,被固化后的资源不流通就意味着是在贬值。历史告诉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阶层固化会出现改朝换代,贫富固化会出现恶性竞争。
所以当我看到KK想要抓住一些东西证明自己在这个地方的凭证时,我看到了人性的恐惧,在悬崖峭壁试图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的恐惧。但他并没有感受到这根稻草已经枯竭了,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的认可了。房产证只有在卖的时候市场估值才有意义。血缘是取代不掉的,但也是可以割舍掉的,当一个生命从母体出来,他就不再属于任何人,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老死不相往来的血缘关系太多了。你对一个人的意义不是你自己定义的,而是对方认为你对他的价值去定义的。你是他的父亲,但也只是他的父亲,试图想要利用这份血缘证明自己的意义,真的不再符合当下和未来人们的价值观。
看到王秋雨我就感觉到他的人生剧本过于古老了。仿佛远古的旧社会,对女性的附庸物化后的定义。他对妻子的定义是比爷爷奶奶那辈人还要老的年代的认知。这种女性被物化的价值观作为一个编剧会让人恐惧,他书写传达的价值观在这个年代被接纳的认可度我没有去过多的了解。作为文化传播者肩负的是人类思考和进步的重任,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的价值观受影视作品书稿文化所影响,一个作者的价值观被接纳和认同,是人们在他身上得到了共鸣或新的观念的高度被向往。但是我在他的身上或者行为表现上没有看到思想的进步和超前,而是在频频怪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局限性所造成的价值观偏好设置。但是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停的拓展自己的边界的过程,不断的跟周围的环境碰撞,融合,提升。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每一次的从不接受到接受都是一个刷新认知的过程,是信仰被破灭又重建的过程,是挖了老肉长出新肉的过程。但是19年的时间两个人不仅没有共同成长的趋同而是完全的背离,你可以说小姑娘是被宠坏了的叛逆,但就像观察员说的,相伴19年,两个人拿的剧本一新一旧的不同,却没有被互相影响。一个人选择了停留在原地,一个人只想去挣脱,这是两个人的选择。
看到章贺那对时我哭了,因为他就像三年前我和我父亲一样,三年前我选择了和我的家庭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切割,我不再接他们的电话,就像章郭两人离婚一样。这三年一直缓不过来劲儿,就是因为当初没有好好说再见,或者说他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他至今不能明白我为什么突然就不再联系他了依然充满了不解的恨意。就像章贺最开始看郭柯宇带着的那份恨意的面容一样。
我是一个多子家庭的孩子,兄弟姐妹比较多,在我的童年是中国历史上计划生育最严苛的时代,但是我家就是孩子多,所以我看到身边的小朋友被父母独宠我会羡慕,看到别人家庭即便只是一个闺女也能和睦相处我会讨厌我的父亲。所以从小我就发誓一定要离开这个没有爱的地方,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自己去争取,所以我拼了命一样的必须要求去上学,因为那是我离开那个家的唯一方法。来到上海我从来报喜不报忧,不是怕他们担心而是怕他们会把我拽回去。他们永远都是那句女人能干点啥的价值观在我最需要爱得时候泼盆冷水,家对我来说从来不是港湾而是监狱。
三年前我三十岁,那是一个女生要经历认知上的最严厉评估的时间,最佳生育期,女人的职责,职场规则,未来的归处……太多太多的声音告诉我,你是个失败者。那一年他们的话不再是听听就好的微不足道,而是刀刀见血的利刃。他们在用一个就因为我没有结婚抹杀我过往十年的努力去评判着我,在这座遍地是狼群的城市风风雨雨的坚强被一文不值的封杀。我不接受。
或者是孩子多管不过来,或者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去了解我到底是怎么想的,就像章贺从来没有了解过郭柯宇的世界一样。十年的时间他应该确实努力过去了解她的世界,但是发现那个世界太深奥了,是个超出自己认知的艺术殿堂,他从学不完变成了不想学了的厌恶打压和批判。时间一久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了解她的表象,但内心深处的东西他没有走进过,郭柯宇的内心世界从来没关过门,只是章贺不想进去看了。章贺在郭柯宇面前是自卑的,但后来从自卑走向了不屑和批判。十年的婚姻他们的默契度远胜老王那十九年的陪伴,说明两人在最开始是有相互学习的过程的,只是后来男人的自尊心让他厌学了。
当郭柯宇唱《忘忧草》的时候我哭到崩溃,就像我和我的父亲一样,那一刻我对他关上了我的那门,我和他说了再见。过去的十年时间我对他的各种虚荣心的满足真的是做足了满足,他也感受到了我确实给他涨脸了的优秀,但是也在我最关键的时刻我想要的那份渺小的被认可的需求我依然没有得到。就像郭柯宇一样经历了很久的被冷落和被鄙视后选择了离开的决绝一样,不再回头,也不会再回头,无论什么原因都不会再回头。女人的大吵大闹的离开是为了得到挽留,女人的无声无息离开都是攒足了失望的转身,想要得到重生的转身。就像《当家主母》那段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台词一样,"小时候学缂丝是为了得到老夫人的认可,长大后管理家业是为了得到大爷的认可,现在我希望你们放了我,让我过为了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个人你不想再探索,放手是最好的选择,不折磨自己不影响别人的正确的选择。
我跟家人不联系的这三年偶尔也会接到他们的电话,但我都选择了让电话自动挂断,就像郭柯宇说的一样,真的没必要去解释什么了,也不要试图去再次探索什么了,有些门一旦关上了就不会再打开。真的没有必要了。
《再见爱人》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婚姻里的相处,因为我没有经历过婚姻,我把它当作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去学习去思考,去和成长路上遇到的每个人去类比,去共情。我思考婚姻的意义,生育的意义,价值观的意义,与人相处的意义。任何一种关系说到底都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只是社会定义不同被赋予的名词不同。在这些关系里我想到了我的亲人,朋友还要我曾经爱过的人。像过电影一样的去思考我和他们在一起的相处模式,以及各种表象后面的动机,以及他们为人处事的形成背景。跟自己和解,跟他们和解,是我这三年来一直在进行的课题。
这三年我认识到我恐婚是因为父母的婚姻让我觉得负担太重,作为女人需要牺牲的太多,搭配今天的时代环境会加重我的焦虑。我不想让一个孩子成为我的软肋。因为我现在只是不结婚不被接受,到时候我可能是不要孩子只要自由的没良心的败类遭受更多的唾弃。不要随随便便生孩子,特别是你没有财务自由的时候。不拿结婚当作解决当下问题的唯一方式,因为所有的馈赠都是明码标价的对等取舍。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名垂青史,做一个可以新陈代谢血液流通的普通人,即便这一路上山峰低谷波澜起伏会让你感觉到痛,但那是让你的生命得以存活的最简单的方式。不辜负热情,不讨好冷漠。当一切问题被暴露出来你才能好好的去清算哪些该扔掉,哪些该保留。谢谢自己这三年的思考,让我看清了一些自己过往的坚持和舍弃,让自己重新获得新生。
原生不可选择,但可以改变,不要让你的懦弱和无能当作不努力的借口,因为那样只会阻止你成长的步伐,让你的舒适圈越来越小。不流通的血液你会失去生命,停摆下来的城市会陷入困境。任何时候不要丢掉自己的好奇心不断的去学习,让自己动起来,才能和原生所再见,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能力值,时间会告诉你复利效应的意义长什么模样
人生辽阔,不要只活在爱恨里,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写童话也挺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