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孩子看到各种小动物,欢喜得不得了。孩子天性喜欢小动物,即便是第一次见,也不会怯场。对不熟的人却是存有芥蒂的,不愿意主动亲近。这只能交给心理学做解释。小孩爱跟着动物走,动物去哪儿,就跟到哪儿,满眼都是好奇与喜爱。问她想不想养,统统不假思索的回答“想!”
孩子是真想养。但,要在家里养小动物还是很具体的。城里不比乡村,养着这些小动物,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累”和“受罪”。城里很多人不愿意养,归结于“受累”:没时间、顾不上、不好打扫收拾、有异味。城里人养动物(以最常见的猫和狗为例,鸡鸭等家禽不适合在城里),是供着的,好吃好喝好穿好睡,有专业的宠物美容所、医院、宠物摄影馆,开销也不小。有些主人没时间遛,还专门雇人定点帮着遛。
接触过不少养动物的主人,有三句话概率很高:“既然养了,就是自己的孩子,就得对它好”、“动物比人忠诚、有感情,记感情,特别是养狗,狗能对主人不离不弃,但有些人对狗却可以舍弃”、“养动物不是儿戏,如果真想养,就不要太随便,既要出钱也要出力”。的确,没养过动物的人,不知其味,不得其宗,也不得其乐。真心养动物的人,虽会为动物付出大量劳务和支出,但更能享受到它们带来的快乐,享受到“兼爱”带来的愉悦与满足。那么,若真想养,就得做好物资、空间和心理准备,这也是一场持久的考验。
至于“受罪”,是指动物们。如果不会养,它们生活得不好,心情脾气也不好,身心状况不佳,就会带来痛苦,不如不养。
乡下的动物(主要是家禽牲畜)与城里的命运不一样,通常会面临传宗接代、为人佐食以及看家的命运。不考虑其他情况,猫狗通常是自然老死,家禽除了生蛋、孵化,便是烫水拔毛待下锅了,成为自给自足的口粮。乡下的小动物绝大部分是生活在室外的,家禽在院落的围栏里养着,家狗也多是在门外。家禽需要空间,可以活动筋骨,找食虫草,乡村可以提供生长环境。家狗一来是看家防盗,二来狗是大家喜欢的动物,忠诚可靠,乡下养着也不费力,跟着主人吃喝就行,不需要专门的精粮和护理,也不会明显增加额外开支。猫和城里一样,大都蹲在室内,但乡下猫也会出门走走看看,城里猫基本是宅女宅男,而且乡下猫也无需特别照料,没见过猫砂、精装猫粮。这些动物的活动范围也比较广,也熟悉回家的路,熟悉周边的人,算起来也是乡里乡亲。出于安全的考虑,城里的动物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们正常的活动量和脾性。城里的动物绝大部分有个共同的特点:更加听话和顺从。它们不得不听话,否则很容易成为被投诉的对象,被主人呵斥或训斥。对于喜欢外出的动物,同主人一起出门,会欢心雀跃,也会小心翼翼。
想起儿童绘本故事《城里老鼠与乡下老鼠》,讲到了他们各自拥有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个人感觉,城里老鼠是在谋求生存,而乡下老鼠是在体验生活。但是,各自都已适应各自的生态,都觉得无法从对方的处境中得到快乐。绘本中城里的老鼠穿得洋气时尚,吃着香喷喷的奶酪、火腿、蛋糕,住着坚实的水泥屋子,可以看电视,听新闻,但为了一口吃,需要冒着被房主人追打、家猫追捕啃食的风险,因为太容易暴露;出个门还要保持警惕和灵敏,因为车太多,否则容易被碾压。乡下老鼠,则是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新鲜玉米、土豆、萝卜,穿着布衣大褂,虽然也是农户所种,但总体上属于生态链的一环,只要不成鼠患,乡下老鼠可以相对自由的来来去去,搬玉米,扛小麦,看风景。但城里老鼠始终吃不惯乡下老鼠的粗食,住不惯简陋的泥洞,乡下老鼠虽然觉得城里的食物美味丰盛,但实在是风险太大、压力太大,而且活动环境太小,视野远远不足。于是,很快就返回乡下,继续过简单自在、压力较小的生活。反正到了冬季,大家都得冬眠。睡着了,都一样。
当然故事的描述本简单,看过书的人,可能感受不一,倾向不一。就个人来看,更愿意选择乡下老鼠的生活方式,因为自由。虽然城里老鼠可以通过熟悉环境和主人、提高获食技巧、技能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而且,如果不是屋子漏水,基本上没有房屋被摧毁的风险,从而实现“安居”。而乡下老鼠的巢穴,受到天气变化影响导致被破坏的风险更大。没有谁的生活是绝对安全和安逸的,但是享受一定的自由,对我而言,更有吸引力。
其实,老鼠实际怎么想、怎么做?是缺乏足够观察的,也没有实验支持。故事本身并没有科学依据,只是拟人化的价值判断。但故事却能带给读者现实和务实的思考,使其成为一个短小的好故事。
话说回来,最终,城里、乡下的动物,不管怎么养育,对主人来讲,都是熟悉的伴儿,都有真挚的感情——心里都有彼此、会惦记。
不少同事、朋友都有着养宠物猫狗的经历,常听到他们讲述自己和猫狗的故事。听他们一边分享着这些事迹,一边劝旁人“没条件、没时间的不要养”。有在遛狗(小型犬)时候,遇到流浪猫袭击狗,为了护狗主人两只脚被猫抓伤的,不得不打了疫苗;有狗走失后,呼朋唤友着急找了大半日终于找到,狗见到主人立即奔过来亲昵的;有调皮的猫,会看主人眼色,哄主人开心的;有喜欢住主人衣柜的猫;还有猫狗生病时候,主人焦急难安的;有养大型犬,从几十公分长到一米多,性情温和听话的,也有脾气很大,与主人相爱相杀、不只一次狠狠咬过主人的;有养好几只的,它们共同生活、较劲,个性迥异;有和主人一起靠着熟睡的:也有猫狗老去、病故,主人悉心安葬的。猫狗就是家庭成员,相互友好、信任、依赖、陪伴。
作者:duo.D
小区里,常见流浪猫,它们和家猫不一样,没有固定的窝,也不会袭击路人。活动范围就在小区里,它们习惯在灌木丛中游走,好心人会把剩饭剩菜放在几个固定的取食点,猫靠着这些食物在园子里继续生活。流浪狗就没有这样的福利。小区里没有流浪狗,更不会出现。对狗的监管比其他动物严厉。常常是在路边、墙角遇到流浪狗,它们自觉得远离人们,不知何去何从。虽然有流浪猫、狗的收容所,但愿这样的情形越来越少。
三年前有部电影,叫《一条狗的使命》,讲述了一只狗生死轮回、前后转世成几只不同狗的故事,每一世都有不同的主人,从而将人与狗的亲密关系、不离不弃不舍不变,通过那些熟悉又亲切的故事真情展现。其中一个故事,这只狗转世为一只敬业、勇敢、机敏、迅猛的警犬,在一次抓捕行动中为自己的驯养员挡枪而牺牲,催人泪下。还有一世,在一个面临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陪伴着孩子经历孤独、困惑、痛苦和成长,通懂人性。
动物与人是平等的,人在自然界是寿命比较长的生物,也是有话语权的生物,难道不应该更加珍视和爱护这些动物,珍惜它们的情谊和信任,停止那些自以为是的行为和伤害。
对小东西说,小动物住在我们家里,不一定高兴。有一天,你有养它们的本领,能对它们负责,让它们高兴,咱就养。她知道什么叫“高兴”,似懂非懂的点头。
时常会想起,儿时去舅舅家,看着一窝刚出生的小*猫,小小的,挤成一团,眼睛眯着,非常乖。我们几个小孩都忍不住想摸摸、想捂在手里。舅舅则在一旁说,摸不得,摸了长不好。实际是心疼小猫被我们弄疼,弄伤。舅舅家长期养狗,有老去的,有走失的,有误食......几十年来,一只换了一只,舅舅仍能记住每只狗的由来、名字和故事。
希望它们平安健康!
——年1月4日冬月二十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