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母亲的文字,总是最打动人心。当品味了世间的酸甜苦辣,情感慢慢变得细腻丰富起来的时候,渐渐体会到“母爱无私”沉甸甸的分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妇孺皆知。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官居溧阳尉为迎养其母而作。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愈觉亲情之可贵,这首诗发于肺腑,感人至深。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吧。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母亲用针线为临行前的儿子密缝身上的衣衫时,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对母亲的深情,感情淳厚真挚。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巧琢雕饰,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花”,就是萱草花。
萱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橘红或橘黄色的花,在中国有几千年栽培历史,《博物志》中写道:“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元代王冕《墨萱图·其一》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亲倚著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诗经疏》上说“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忘却烦忧,以便减轻母亲的思念之痛。萱草花作为母亲花在《诗经》出现的年代就已经定型了。
唐代孟郊还有一首《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元代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儿女孝心就像历代诗人写的那样,早已物化为萱草花了。
当母亲的脸庞在岁月的冲刷下留下斑驳,当母亲慢慢老去,《论语》里有讲到为人子女应当怎样尽孝。漫漫长夜,幽幽北堂,唯有萱草花能照亮一个母亲的心。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叫付出,她不用你任何的回报。有一种爱,叫伟大,这种爱叫“母爱”。母亲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爱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