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曾经的学生,你是否好奇过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样子?孩子在学校是乖巧听话还是调皮捣蛋呢?你是否怀念过自己儿时的学生时代?怀念班级里的朗朗读书声,怀念和同学一起罚站、一起留堂的日子。
学生时代的缩影,了解孩子的宝典,亦或是写作的素材,都浓缩到了《你的样子》这本书里,这本书是一位教师二十多年教书育人的经验总结。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子书正在悄悄取代纸质书,我们很少有人能静下来看完一本纸质书,也很少有人能坚持写完一本厚厚的随笔。但是魏昌敏老师做到了,尽管有过曲折,但最终他发现自己还是无法放弃写文。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我们现在看见的《你的样子》。这是一本神奇的书籍,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找到写作的快乐,成年人可以找到儿时的美好回忆。孩子和家长可以通过共读此书,增进彼此的了解及感情。
一本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书籍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孩子在学校都是安静、乖巧,默默努力的“60”后,就像沉默的“60”后—浩一样;当然,也有长的高大,看着比较坏,但其实心眼很好的同学,就像“好东西”一样;也有为老师分忧,帮助同学的小小科代表,就像忘忧草—萱一样。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学校是什么样的吗?他们是否也有自己的外号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侄女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很喜欢和我们分享她在学校的趣事,哪个小朋友有了新的外号,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亦或她在学校学了什么新歌,等等。她和我、和她妈妈有时像是朋友,我们会彼此分享趣事。她在我面前很爱撒娇,但是有时她会无理取闹,还会挑食。有一次,她在闹时,她妈妈说:“丫丫,我要把你这样录下来发给你老师看看,问问她你在学校是不是也这样。”小丫头顿时就不哭也不闹了,那个速度简直比川普变脸还快。
后来表姐和我说丫丫在学校里表现很乖巧,还很会说话,老师很喜欢她,她就是一个小开心果。而且在学校里老师给什么吃什么,让干什么都很卖力,和家里的跟不是一个人似的。
原来现在的小朋友对老师也是又怕又爱的,在家和学校也是有不同面孔的。
作为家长,除了需要和老师及时沟通,有时候和孩子沟通也很重要,老师所讲的孩子的情况与孩子和家长彼此沟通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当家长愿意去了解孩子,孩子也会慢慢打开自己害羞的心房。
一本找回童年的书籍
家长也是从孩子慢慢长大才成为了家长,家长也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许大部分家长的童年也和作者一样,与朋友嬉闹,在田野、山间与各种花草鱼虫为伴。走进童年,虽然写的是作者的童年,但是我却也在他的文字描述中,找回了自己的部分童年记忆。
“我们在牛背上欢笑,在牛背上长大,在牛背上度过了农村艰苦的生活。”对于作者,牛带给他的是温暖的牛背,但是对于我,牛是我的一个儿时阴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于牛应该都不会太陌生。我儿时就在农村,不过我没放过牛,因为在我有记忆时,我家就已经没有牛了,好像在我一两岁时就已卖了。但是我家没有别家有。应该是五六岁时,我随外公去一位奶奶家借牛犁地,一开始都很和谐,可是等牛到了地里,就在我终于鼓起勇气,走近了牛准备和它打招呼时,它一蹄子踢到了我的鼻梁上,虽然我躲了,但是没躲过。当时的我哭的撕心裂肺,外婆还佯装着去打欺负了我的牛,但这仍不能让我忘记这流血的痛苦。
如今想起,只觉鼻子仍疼,但是却又有点怀念,现在我长大了,外婆可不会帮我“欺负牛”了。牛带给我的有阴影,也有与之伴随的家人的关心。
家长也只是一个大朋友,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童年,也有令自己难忘的或景或人。
一本让人发现生活的书
我们每天会遇到很多人,看见很多景,但是我们也许并不会为之停留。在作者笔下记录的生活的点滴中,有些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细节。
在北方长大,我深知白杨的样貌,高大笔挺,一排排伫立在马路旁,像是守卫的战士。小时候骑车穿梭在树间,一点也不怕被挤压碰撞到,因为它们都是笔直的扎根在原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笔下的“白杨之祸”讲的是杨絮。“杨絮御风而行,不是恼人,不是污浊,只是为了寻找,为了生命。”儿时的我对杨絮(或者是柳絮,家附近杨树和柳树都很多)的看法只有恼人,因为満院都是它们的身影,导致每次妈妈让我在菜园摘菜洗菜我都很惆怅,因为总有漏网之絮,躲过我的双眼,但却又在我即将吃掉它们时出现在我的视野,让我烦恼惆怅。
童年的很多事也许我们都忘了,但是这本书又让我们找回了遗忘的童年趣事,往事匆匆,唯有“你”的样子镌刻心中。愿孩子和我们这些大朋友在漫漫人生路上都能遇上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