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虫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悦读南繁热土著华章
TUhjnbcbe - 2024/10/23 20:36:00

南繁热土著华章

■蒙胜国

“今到崖州事可嗟,梦中常若在京华。程途何啻一万里,户口都无三百家。”北宋诗人丁谓眼中的崖州,荒凉悲寂、人烟稀少,是贤相名臣遭贬、流放的居所。

岁月更替,时过境迁。如今的崖州(今三亚崖州区),车水马龙、商贸繁华、人丁兴旺。地处崖州偏僻之隅的南滨,经过三代农垦人的勤恳吃苦、艰苦创业,蝶变为一个常住户、流动人口两万多人的小城镇,超市、商铺、饭店、旅馆鳞次栉比。更为喜人的是,在海垦南繁产业集团周围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高粱、小麦、玉米、向日葵、小米、甜瓜、南瓜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在争相沐浴南国的阳光,绿色作物里更孕育着一个既时尚又有科技感的名字——“种业硅谷”。

说起南滨农场,老农垦人更多想起的是油棕。据农场元老韩杜元回忆,年2月,他被抽调派往海南垦殖分局崖县(今崖州区)第二垦殖场。作为南滨早期的第一支垦荒队伍,他们白手起家,搭建茅寮,开荒种胶。但当时的苏联专家认为此地不宜种胶。此后,又尝试种植海岛棉、蓖麻、花生、腰果、丁香、香茅等,但都因种种原因而失败。怎样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发挥国营农场的作用呢?在挫折面前,从场领导到工人们,没有人气馁,没有人妥协,而是继续探索。

一次偶然的机会,垦荒队员们在南滨宁远河的对岸发现遗存的几株油棕树,他们捡拾起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埋在苗床上,几年间,陆续种下了多亩油棕苗。年左右,油棕树结果收获。此后,农场扩大栽培种植面积,最高峰时达到上万亩,成为海南农垦种植油棕最大面积的农场,填补了我国油棕种植的空白,并创造了种植两年半即结果的世界先进水平,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南滨,注定是一个既有历史又有故事的地方。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南滨也曾面临过重重产业发展困境。南滨老场友曾顺勋回忆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物资丰富、食用油料丰裕,而当时农场种植的油棕产量低、出油少、生产成本高。油棕作为农场主业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反给南滨背上了沉重的亏损包袱。

面对严峻的企业发展困境,南滨人上下探索,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年至年,在小规模示范带动下,逐步淘汰油棕产业,在可利用的1万余亩土地上,相继培育芒果、香蕉、瓜菜、水稻及其种子和其他南繁育制种项目。产业结构调整成功后,每年企业产值均保持在万元左右,结束了每年亏损百万元以上的历史。

正是“油王”涅槃,化出了更辉煌的结构调整历史,带动了一方富裕——这是南滨儿女走过的一段荡气回肠的历程!

南滨,注定是一个处在风口的地方。年9月28日,在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的大背景下,海南农垦把南繁产业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战略之一,整合重组了南滨农场、海南南繁种子基地公司,组建了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集中力量发展南繁产业。最重要的是,国家重点项目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省重点项目南繁科技城的选址均放在了南滨,南滨成为了海南省南繁核心区中的核心。

这是一块孕育着希望的福地,这是一方投资兴业的沃土。如今,当你穿行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你会看到有近个农作物品种在这里试种和展示;在南滨辖区上万亩南繁育制种的土地上,有近个科研单位常年在这里从事科研活动,那些如雷贯耳的种业专家,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大王”李登海、“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都曾出现在这里。

从南滨年建场到海垦南繁产业集团组建5年来,70载春秋结硕果,给我们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经历过了三代人的拼搏,昔日的荒蛮贫瘠地区,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连片规模化的南繁育制种基地。

这片21万亩的肥沃土地上,已然架构起了宏大的建设蓝图,她正呼唤着新一代的奋斗者,承载起历史的重托,延续起三代海垦人的梦想,继续干出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声明:转载或者引用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悦读南繁热土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