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反枝苋,可能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心头一动,闪出自己的念头:这东西我熟悉,也见过!熟悉也好,不熟悉也罢;见过也好,没见过也罢,反正谁家的农田里要是滋生了反枝苋,可千万千万别不在乎。不然的话,你家农田里的庄稼必然会减产。反枝苋不单单是一种普通的杂草,它还是一种具有化感作用的高危生物,是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导致庄稼减产的幕后元凶。
反枝苋是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原本生在美洲的热带地区,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首先入侵到了我国的河北和山东等地,作为外来入侵植物,如今反枝苋已经广布我国南北地区,年10月15日,反枝苋正式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反枝苋的适生能力相当强,其种子虽小,却能在环境气温达到5℃以上时就开始萌发,当高温达到35——40℃时,反枝苋种子的发芽率反而是最高的。反枝苋是伴人植物,我们当地的农民直接将反枝苋称为“人脚菜”,意思是“只要是有人居住或者是人的足迹可及的地方差不多就会有反枝苋的滋生和蔓延”。不论是农民用来种植庄稼的农田,还是有人居住的村旁路边,哪怕是普通农家建造的瓦房房顶上都可能会成为反枝苋生长的影子,它能适应PH值4.2——9.1的大跨度土壤酸碱环境。
通常株高20——80厘米的反枝苋,在适生的环境中有时最高可以生长到1米多将近2米,一株常规生长的反枝苋可结出种子1——3万粒左右。其种子可借助风力、有机肥、作物种子、流水、鸟类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反枝苋有很高的表型可塑性和基因可变型,种子有休眠性和参差不齐的萌发方式,这也使得反枝苋具备了相对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优势。
说到反枝苋对农田庄稼的危害,可不单单是在农田里和农民辛苦播种的庄稼争夺阳光、养分和水分那么简单。为了更充分也更明白地讲清楚反枝苋的危害,我们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植物的化感作用。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最早是年由德国科学家H.Molish提出的,有人把化感作用称之为植物的相生相克。
化感作用的英文为“Allelopathy”,它源于希腊语“Allelon(相互)”和“Pathos(损害、妨碍)”。植物通过根、茎、叶向土壤和空气中挥发化学物质,对周围植物甚至本身产生化感作用。化感物质是植物或者微生物体内产生的非营养性物质,能够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健康、行为或群体关系,引起其它植物产生生理、生态、行为等方面的反应,对其形成有利或不利的作用。
反枝苋时常混生于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甜菜、瓜类、薯类、果园和菜园中,可以对多种大田作物和蔬菜、果树等形成危害,不仅消耗大量地力,同时也通过化感作用抑制相应农作物的生长,影响产量。
科学研究表明,反枝苋植株中,有7种新的以橙花油为构架的倍半萜烯类物质,供其污染农作物种子,抑制其萌发。在相关的科学实验中,被混入反枝苋种子的蔬菜籽种在播种后出苗率明显下降,最严重的出苗甚至不足10%。玉米、大豆、春小麦、油菜、多种蔬菜作物都会因为田间滋生有反枝苋而受其影响导致明显减产,大豆受害减产可达22%,甜菜受害减产更是高达49%。
与此同时,反枝苋还是*瓜花叶病*、马铃薯早疫病致病菌、向日葵列当、小地老虎、美国盲草牧蝽、欧洲玉米螟等多种作物致病菌、*及农田害虫的田间寄主,会对病虫害传播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反枝苋本身还能在植株的茎叶中累积硝酸盐,并在开花结籽时达到最大值,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可高达30%,并因此使食用的畜禽等发生中*现象。
防除杀灭反枝苋,可在其萌芽不久的初期每平方公顷使用2,4-滴丁酯克,复配克茅草枯喷雾。在反枝苋4叶期,可每平方公顷选用磺草酮克,复配莠去津——克喷雾。当反枝苋生长到4叶1心时,每平方公顷使用精喹禾灵25克,复配乙羧氟草醚25——30克喷雾,使用时要充分考虑农田作物是不是适宜。对大豆田可考虑单纯使用乙羧氟草醚乳油,对小麦田可单用48%苯达松水剂,玉米田4叶1心时,可选择单用50%乙草胺乳油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