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大暑节气到了
可不是这么热的嘛
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
古人不断对天地间的变化进行观察总结
一个节气就是十五天
每五天一候,一个节气三候
逐渐把一年确定为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
让平凡的日子有言之有物的时节美
一物伴随时间
一物让你记旧时
噢
大暑到了
难怪这么热
在刚刚过去的小暑节气里,时间悄悄流淌,时令行走,天气越来越炎热,大暑便来到了。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行走到这里,也就完成了一半的旅途。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川川老师今天讲的就是古代夏季,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小故事,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也就是接下来十五天的物候特征:“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飞在儿时记忆的心头;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大雨时行,前几天的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期待酷暑里的一场大暴雨!
秦汉胡同时令花艺作品
三伏凉夜好,清风吹满怀。
时方爱露生,鸣镝一声来。
杭州诗人叶城的这首《谯蚊诗》,让古往今来的人读之都身同感受。天气炎热,各样的蚊虫也逐渐多了起来,夏夜纳凉正爽快的时候,蚊虫却如同响箭袭来。
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在采菊时也与蚊子相遇,写下《怒蚊谣》: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响起初骇听,殷殷若有南山来。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著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如今我们有蚊香、蚊帐和各种电子灭蚊设备。可在千百年前,没有蚊香和电灭蚊器,古人是如何驱蚊灭蚊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人发明了哪些奇妙的驱蚊方法。
秦汉胡同时令花艺作品
一、种植植物
为了防止蚊子侵害,古人通常会在家里养一些防蚊虫的植物,常见的驱蚊植物有驱蚊草、食虫草、藿香、紫罗烟熏兰、薰衣草、凤仙花、夜来香等,这些花草不仅能驱蚊,还可以净化空气,观赏起来也赏心悦目。
二、艾草焚香
中国古代蚊香的发明大抵与其烧香祭祀的习俗有关。《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之户上,禳*气。”早年端午节人们除在门口插上艾草外,还常浸泡雄*酒涂在身上。这样做可使空气清新一些,其次还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
南北朝时,人们开始使用艾草驱蚊,艾草、蒿草熏蚊效果不错且烟雾少,就把它们晒干,编成草绳来烧,这就是蚊香雏形了。“燃火绳”,即把蒿草、艾草编织成草绳湿润后点燃,发出的浓烟可以驱蚊;富贵人家有熏炉,既可芳香室内空气又可驱蚊。
南宋陆游《熏蚊效宛陵先生体》:“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扇子驱赶不走蚊子,只好用熏艾草的方法。蚊子在这种气味下难以生存,这种方法在民间很常用,这和我们今天使用蚊香驱蚊是一个道理的。
清人徐扬作品局部《悬艾人》
古人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三、挂香囊
不喜烟熏火燎,驱蚊植物也不能随身携带,该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香囊,挂香囊是中国古人的习惯之一,香囊不仅是散发香味的民间手工艺术品,还有驱避蚊虫的作用。
将艾叶、白芷、菖蒲、定向、金银花、香茅、薄荷等草药塞进小布袋中,随身携带,相当于把“蚊不叮”戴在了身上。香囊散发的香味醒脑明目,也让人倍感舒适,还能驱除蚊蝇。
四、蚊帐
正所谓惹不起,终归躲得起,最早可见于先秦时代的民歌《诗经·召南·小星》的“肃肃宵征,抱衾与裯”。“衾与裯”指被子和蚊帐,可见当时蚊帐已经成为防蚊利器。
唐宋时期,蚊帐更为普及,唐元稹诗云:“蚊幌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写出了用蚊帐来躲蚊子的方法,“蚊厨”正是指如今所说的蚊帐“蚊幌”类似今天的纱窗。在当时,挂蚊帐已是常用的避蚊措施,既环保,效果也尤为佳。
五、青蛙
蚊子虽然令人防不胜防,不过它也有天敌——青蛙。古人真就养青蛙来灭蚊:在院子里放一个盛着水和石头的大缸,养上几只青蛙。蚊子喜水爱阴凉,不仅需要解渴,还需要在水里产卵以繁殖后代,如此,盛水的大缸就成了最吸引它们的去处。它们一旦靠近,就被青蛙长舌卷入口中,成为一顿美餐,水诱、蛙捕,足见古人的聪慧。
秦汉胡同·凉空间
不畏人间夏日长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