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虫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一本校园小说浮槎的评价 [复制链接]

1#

人生的扣子在校园里更要扣好

——浅谈青年作家赵楠长篇小说《浮槎》

刘恩友

时值暮秋,叶落如雨。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喜获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赵楠长篇小说《浮槎》。带着探究心理,我以“加班加点”的速度读完这部小说,最深的感受还是出书前应约为赵楠留在封底的那句评语——“人生故事多,楠风文字奇。”

“楠风”是赵楠的笔名。而“浮槎”不仅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的诗名,更是赵楠创作这部长篇的一个切入点,甚至是一个契机。用赵楠的话说,就是“我在网上听到一首《浮槎》的纯音乐,联想到骆宾王的《浮槎》一诗,便以此为题来写作。”看来,音乐的《浮槎》和骆宾王的《浮槎》成就了赵楠的《浮槎》,而赵楠的《浮槎》又延伸和丰富了音乐和诗词里《浮槎》的题材和内容。因此,单凭《浮槎》这一书名就分量不轻,加之设计精美的封面,难免让人对这本小说浮想联翩,甚至产生好奇。

校园是人生的加油站,是青春岁月里最美好的记忆,而校园生活则是青少年成长的“晴雨表”。赵楠在《浮槎》中讲述的故事是从他最熟悉的校园拉开序幕的,他用细腻的文字娓娓道来。说到青春校园岁月,很自然就让我们想起伟人毛泽东诗词里的句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那么在新时代校园里的里青少年又是什么样子,都经历了哪些酸甜苦辣的生活和成长呢?这的确需要用一些文字承载和记录。这一点,作为一个年轻的90后作者,赵楠无疑也是为数不多的开拓者、记录者和创新者之一。

《红楼梦》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高超伏笔技巧,不难看出,这样的伏笔在赵楠的小说《浮槎》里也有借鉴,包括尾声里提到的那一个出家人。其实故事一开始,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心思缜密、严丝合缝的布局。他以“小庄”这一条中心线索,把整个故事串联得牢不可破,所以,整部小说显得水到渠成、首尾呼应。特别是几个孩子为小庄爷爷办丧事那一段,莫名心痛,还有小庄养的那一只通人性、无比忠诚的狗,以及陆言、白芷两个人为孤苦、为爷爷守灵的小庄送饭和他们后来贯穿全文的彼此照顾,无不彰显出有良知的青少年的担当和赤诚。

我想,这些故事的里里外外,一定浮现并映照着作者心中的善良。这种善良,一直延伸到故事末尾,就连那个杀害小庄父亲的曹泉面对善良的人也终于不忍内心的挣扎和心灵折磨而投河自尽,留下一纸血泪绝笔信。也许很多人记住的,是曹泉这一生风生水起的虫草生意,援助过的慈善事业,收留的养女,而那一段鲜为人知、最为罪恶和黑暗的历史,即便他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却终究不能逃脱自己内心良知的谴责。对于曹泉来说,或许他以死谢罪才是最体面的方式。这样的结局,仿佛让我联想到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笔下《悲惨的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但是,曹泉身上背负的罪孽,是多少个冉·阿让所不及的过错。

赵楠的小说让我们知道,大量的阅读对于写作来说,将有神来之笔的帮助。年轻的赵楠无疑是阅读量非常大的,“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可能过誉了,但这么一个年轻的作家,肯定是一个勤奋读书之人。

这一点,在赵楠的小说《浮槎》当中,尤为明显,全书借鉴或者引用了许多阅读中得到的宝藏,如古诗词、村上春树的小说、经典《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柳絮词》,还有一些《诗经》里的片段等等。就连作者笔下贯穿全文的奢华,诸如汽车、家居、衣服、手表、美食等,除了浓浓的本土地域文化,应该也有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荣国府上下的影子吧。

由此可见,爱阅读,读好书,对一个作家来说,何其重要。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阅读也好,生活经历也好,都对文学创作是至关重要的,生活的积淀,阅读的积累,都会成为作家笔下宝贵的财富。正因为如此,赵楠说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这部30万字的小说,这种速度是少有的,也是让人羡慕的。赵楠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执着努力,令人叹服,而他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知识储备量和对文学作品的钻研、探索、创新精神,更让人觉得后生可畏。

著名作家周立波说:“扎根生活才有伟大的艺术”。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作家既要像翱翔的鹰,又要像扎根土地的树。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参与者,而走上写作之路并成为地方的一个小作家,这只是其丰富生活的一部分,赵楠就是如此。他拥有丰富的校园生活经历和体验,所以,他在《浮槎》一书中,花了大量笔墨展现当今中学校园、大学校园的现状,让读者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到当下学生们的多彩生活、心理活动、精神面貌和鸿鹄志向,当然也包括人生的诸多无可奈何。

阳光下也会有阴影,有正义的地方,就一定有丑恶,校园里也不完全是净土。在校园里,与树、鸟儿、阳光等自然美景不同的是,生活有着它不可逃避的另一面,包括困难、挫折、苦涩、挣扎甚至黑暗和污泥浊水。所以,有人说社会是大染缸。校园既然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就摆脱不了社会的侵染,就难免少不了社会上存在的那些粗暴、卑劣等,当然,这只是一些旁支分流,它们的存在,更能让文学有责任感和担当,也更需要拓宽我们的眼界和胸怀,这样我们创作的校园作品才能让至美的青春永远闪亮。

《浮槎》一书中,作者选择运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作为镜子,照出许多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但更多描写的还是当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能量,描写校园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美丽的心灵。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只要心中有梦想,并用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笃定不移的坚守梦想,矢志不渝的学习本领,就一定会在时代的洪流中,通过大浪淘沙之后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尤其是那些通过时代大考的青少年,必然能成长为祖国未来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也许,这正是赵楠用这一本长篇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借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孙强的评价,那就是:“作者游走在真实和虚伪之间,饱含深情回望逝去的青葱岁月,故事平常之中又显得多姿多彩,人物形象生动而有变化。古典诗词的化用或借用,日记、书信等形式的使用,营造了诗意的境界,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对小说艺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浮槎》这部作品,所有的篇幅都凝聚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不懈努力和由衷热爱,也启迪了我们对当代文学走向的一种尝试和思考,包括对整本书当中所描述故事结局的深思,以及对人性善恶、对错的思考,其中,也不乏对新时代爱情和婚姻的了解和辨识。纵观这部作品,基本采用了平叙,平实中有感动、有无奈、有隐忍和坚毅。但无论是结合现实,还是虚构中的理想过程,作者能把心中要讲的讲出来,把要表达的表达出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美中不足的是小说叙事显得较平,缺乏悬念和较有吸引力的冲突,读起来难免少些急迫感而稍显疲劳;对人生的无可奈何表达过多,消极情绪占比偏大;逻辑性还不够强,还有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国庆节扑鼻的沙枣花,深秋的柳树是嫩绿的等等。当然,这只是小小的缺憾,瑕不掩瑜。

我们所熟知的甘肃知名作家尔雅评价《浮槎》时说道:“时代的文学面临着复杂、丰富和多元的状况。年轻一代热爱写作的群体也同样拥有不同的诉求和个性。但无论如何,写作是美好的事情,正如我们在庸常生活里对艺术的爱慕。正是大部分无用之用,彰显了日常生活里的色彩和温度。”从这种意义上讲,赵楠这种较为独特的写作方式,真的是一种敏锐的文学潜力,也是一种勇气,不得不说,在创新方面,赵楠为我们做了榜样。用赵楠自己写在小说里的话说,“我相信再渺小的人,也有蓬勃的力量,也会有自己的价值。”

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每一位热爱写作的人给予肯定和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