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菜和萱草
校门外大路口右边的菜畦边,种着一长溜*花菜,这段时间开得正盛。墨绿飘逸的长叶在温热的夏风里左右翻飞;硕大金*海星样的花冠,在阳光下灼灼绽开,格外夺目。每当上下班途经它们时,我都会微笑着与它们对视示意。有时在清凉的早晨,有时是彩霞漫天的*昏。我会特意拐进菜畦里,静静地伫立在它们面前,和它们私语对话,为它们拍照留念。
喜欢*花,并不是从今日始,而是在二十多年前,刚刚结婚的时候。那时,逢年过节寒暑假回婆婆家,都会在餐桌上看到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花粉条鸡蛋汤。上过中师的公公,吃饭还是有些讲究的。他说,吃米饭么,就得有个汤菜才好。而这无论何时,都能信手拈来的汤菜,就是*花粉条鸡蛋汤了。*花,是公公种在小河对面,铁路桥下,从废石渣里刨出的一小片菜地边的。每年初春,它们就从地头边脑冒芽抽条,舒展枝叶;五六月就开始在细长的主茎上打花骨朵了。这时候,婆婆就非常上心,每日里过河去及时采摘。用来做菜的*花,必须得趁清晨露水未干,摘取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这样才能充分保留花中的营养成分。一旦太阳升起来,花瓣张开,蜜蜂就会急匆匆赶过来,蝴蝶也会不邀自来,花朵的精*就被它们捷足先登抢占去了,香味也在日头地里悄然散尽,留给迟来村妇的恐怕就只剩一朵好看的头花了。
婆婆说,五六月间,*花长横的时候,每天清晨,都能收获一大把嫩绿鹅*狭长的*花菜。婆婆将它们和白胖的旱*瓜,微红的西红柿,笔挺苍绿的大葱,多汁鲜嫩的韭菜,一起装进竹篮子里,拎回家准备一家人的早饭。新鲜的*花要及时摆在竹篦子上在开水锅里蒸一下,然后小心取出来,轻轻地用手指将它们一一捋顺,再顺势扭麻花一样拧一下,使得每条*花都有个紧致的腰身,再整齐地摆放在竹笆子上,悬挂到厅房的屋檐下,慢慢阴干。等我们都回去了,公公就会从阁楼上的木箱子里,取出一小把白色棉线捆扎好的干*花,配上自己家冬天里下的红苕粉条,自己家养的土鸡蛋,做上一大盆原汁原味的鲜美汤菜。大家围坐在堂屋里的八仙桌边,吃完洋芋蒸饭,再喝上这么一小碗*花菜汤,胃里那个妥帖,全身那个舒畅,真是平日里难得的享受。现在关中平原,家家户户逢年过节操办大事的时候,都有一顿传统的臊子面,做臊子的食材里,*花菜必不可少。
看来,*花也是国人传统美食了。
后来,有一年的高考语文题里出现了一个成语——椿萱并茂。表层意思是指椿树和萱草都茂盛,现比喻父母都健康。椿,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大椿长寿,古人用以比喻父亲。萱,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同“萱”,“萱草”为忘忧之草,古人用以比喻母亲。其实这里的萱草,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花。只不过古人既重*花的食用价值,也看重*花即萱草的文化价值。
大家都还记得这句古诗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了,唐朝孟郊的《游子吟》,流传千古,大家耳熟能详。它表达了普天下子女对伟大母爱的歌颂和赞美。但孟郊写的另一首赞颂母爱的姊妹篇古诗《游子》,知道的人可能就没有这么广泛了。“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萱草本是观之令人忘忧,食之亦令人忘忧,然而独倚家门盼儿平安归来的慈母,因担心在外的游子,竟然连门前悄然开放的萱草花都视而不见了。当然,这首诗里所描绘的是游子因漂泊在外,极度思念慈亲想象出来的画面,字里行间无不体现母子情深,相互牵念。因而,萱草花也称忘忧草。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里,萱草花总是和母亲紧密联系在一起,萱草花也就成了传统的母亲花。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洋节日强大的宣传力度,在母亲节来临时,如今的孩子们常会选择送一束西方的康乃馨表达对母亲的祝福,而浑然不知中国也有自己古老传统的母亲花——萱草花。这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大力宣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国人对传统文化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我们期待着萱草花开遍神州大地之时,重现它神采奕奕的国风古貌,即重现它古朴典雅的观赏价值,又充分体现它独特悠久的经济价值,那时,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必将因此进一步得以彰显。
作者简介:姚秦泉,长安八中高级语文教师。热爱生活,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长安作家协会理事。
eng
南城地理感情记忆文学驿站文化动态
风采人物
邮箱号:xingfunanch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