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曲微刊第八十七期
*河散曲大课堂
第一讲:散曲基础知识
讲师史文山
一、曲的概念属性与诗、词的异同
1、散曲的概念
散曲:散曲是一种源于诗词而又有别于诗词,富有俚俗特点的韵文,属于诗歌范畴。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另一种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科,动作。白,道白),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用来清唱,也称之为“清曲”。
2、诗词曲的异同
共同点:①词曲都是沿着“由乐定词”的道路发展来的长短句,原来都是演唱文学。②都是韵文,都有定格等格律讲究。③词曲都有固定的曲牌,格律和用韵要求。
不同点:①字句:诗词的字句一定,而曲因用衬字,所以字数没有一定,甚至有些曲调可以增减句。②韵:诗韵稀、平韵、一韵到底;词韵平仄混押,有时换韵;曲韵密且一韵到底,有的平押,有的仄押,有的混押。③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是,曲的标题要标明宫调、曲牌和曲题。词不必标明宫调,词有不标题目的,曲则要标。
3、宫调与曲牌
散曲本来是演唱文学,单支的小令演唱叫做“清曲”,舞台上的叫做“剧曲”。宫调本来是统一乐器演奏时的声调高低的,后来散曲由于曲调失传,不再用于演唱,成了文人的案头文学。人们不知道宫调到底该怎用,只留下各种各样的曲牌的平仄谱作法,宫调和曲牌成为散曲的一种标识了。
二、散曲的分类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1、散曲基本类型:
小令。小令也叫叶儿,短小精干。与单调的词类似。如、等。根据感情和内容需要,可以用多个同调同牌的小令来写某事称重头小令。有些类似于现代歌曲完了一段后再来一段,称“幺篇”,如、等。
带过曲。是一种由二三个同宫调音律恰能衔接的曲牌连接在一起的散曲形式。介于小令与套数之间,其组合有一定规律可循,不能乱带,其曲牌之间用“带过”作连接,可简称为“带”、“过”等。元曲带过曲共有二十七种。常见的带过曲有:、、等。
套数。也称散套、套曲。是由若干同一宫调曲子联缀起来的组曲。其连缀有一定次序,不能颠倒,由首牌(也叫正曲)、次牌、中间过曲、煞尾等构成。少者三四曲,多者达三四十曲,不固定,结构复杂。最短小的套数是只有首曲和尾声。最长的散套是刘时中的《上高监司》共三十四曲。
南北合套是南曲和北曲相结合的套曲。
有名的套曲如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关汉卿(不伏老),(杭州景),马致远,睢景臣(高祖还乡)等。
套数分散套和剧套。散套是不带科白科范表示动作场景的语言文字,剧套是用于演唱的带科白科范的文字。
2、北曲和南曲。北曲是指北方燕赵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的散曲,风格粗矿豪放有衬字。
南曲指南方的散曲和剧曲,风格缠绵温柔,衬不过三,即衬字不超过三个。
三、曲的艺术特点:
1、曲的用韵
元曲押韵遵守《中原音韵》,因为入声没有拖音,由于演唱的需要取消了入声。凡入声字都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韵密:(1)几乎句句押韵;(2)平仄韵通押;(3)一韵到底,不换韵;(4)不避同音重韵(小令一般不重,套数重韵也宜远不宜近);(5)平韵分阴阳,仄韵分上去。
例小令兼用。
枯籐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此曲第一二五句押平韵,第三句上声韵,第四句押去声韵。)
2、曲的平仄声调
曲在用韵上很有讲究,韵脚处的上去必须分明,否则味道大减。还有借韵、暗韵的讲究。
诗的平仄格律说起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每体四种变格共16种,其实只有平起平收、仄收,仄起仄收、平收四种,不论哪个格式都是由这四个句式按规律组合而来的,只要你掌握了它的内在要求便可熟记于心。
而曲则不然,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有的小令的尾句要求用去上,有的要求用上去,同样是仄声,但不能用错,用错就使其失去味道了。
如(春情)徐再思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此曲尾句后二字必须是去上声。)
3、曲的句式。
诗词句式一般是二字而节,七字句采用前四后三句式,称为律句。散曲除用律句外,还大量使用非律句,即拗句和折腰句。在词中有少量句子用拗句,而在散曲中却是大量使用。例如又名〔柳营曲〕。第七、八两句多对句。
什么叫折腰句?这种句子虽然也是七个字,但是节奏和律句不一样,简单来说,律诗句子是前四个字一个音节,后三字一个音节。六字律句节奏是2、2、2结构,折腰句是3、3结构,读起来和律句有很大的不同。而散曲的七字句前三个字是一个音节,后四字是一个音节,这就叫折腰句。
4、曲的对称美。
诗词对仗很严格,对仗句同位置的词语不仅要词性相同,而且要平仄相反。而曲的对仗比较灵活,只要句式相似即可,可以平仄相对,也可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几乎是逢双必对。
两句的“合璧对”。如卢挚《箕山怀感》中有“五柳庄瓷欧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白朴中有“忘忧草,含笑花,”和“千古是非心,一夕雨樵话。”字句严谨,对仗工整,可谓典型的对偶句。
三句的“鼎足对”。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即为鼎足对。该对由三句相对,俗称“三枪”。每三句为一组,互为对仗,犹如“三足鼎立”,固得此名。
四句的“连璧对”是指四句相对的句式。如薛昂夫的:“功名万里忙飞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多句的“联珠对”是指多句相对。如王实甫《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还有隔句的“扇面对”,“首尾对”“鸾凤和鸣对”、“燕逐飞花对”等。
5、散曲的衬字和增句。
衬字是一种补充语气不足或加强声情表达或两者兼有所用的字,是曲谱正字以外的字。衬字的使用使曲句语气流畅,内容更为生动。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起到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衬字在曲中多为虚字,实字少。一般用在句首,也可在句中,不能用在句尾或停顿处。一般说,套数衬字多,小令衬字少。
如无名氏:“(声沥沥)巧莺调,(舞翩翩)粉蝶飘。(忙劫劫)蜂翅穿花,(闹吵吵)燕子寻巢。(喜孜孜)寻芳斗草,(笑吟吟)南陌西郊”,括号内为衬字。由于加了衬字,使原来比较单调的内容显得生动有趣。
如关汉卿不伏老中的尾曲头两句:加衬字后变成53个字。用生动的口语,极情尽致,大大增强了曲的表现力。
散曲还可以适当减少或增加句子。例如曲谱规定是十一句,但元人多用十二句。
6、散曲的巧体
除了上述这些特色外,还有多种巧体,不少是诗词中没有的,可以增加阅读和写作的兴趣,领略汉文字语言独特的美。
前人将巧体概括为独木桥体、叠韵体、犯韵体、顶真体、叠字体、嵌字体、反复体、回文体、重句体、连环体、集谚体、集剧名体、櫽括体、翻谱体、讽刺体等,而每体中又有许多变化。
7、语言大众化。
诗庄词媚曲俗。诗的语言庄重,词的语言典雅优美,讲究含蓄有余味。散曲语言特性:
一是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曲则要求口语化,通俗,俚俗、谐谑、流丽、新生、率真、直白,一览无余。直来直去,快人快语,极少婉曲,很少扭捏作态,因此更能贴近老百姓。
元代散曲理论家周德清说散曲语言是“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既不同于古雅庄重的诗,也不同于含蓄婉约的词。有些作者把散曲风味称为“蛤蜊风味”、“豪爽泼辣”。
史文山,山西沁源人,年1月生。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治系。退休前为太原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系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山西《难老泉声》编辑、《唐槐诗社》副社长、《唐槐吟苑》副主编、编审。诗词曲作品及论文发表在《中华诗词》《诗词世界》《诗词月刊》《当代散曲》等全国多种刊物。在山西省图书馆《文渊讲坛》讲诗词对联知识八次。有《抱璞散曲》出版。
史文山教授近作
祝贺晋阳工人散曲社成立五周年
这一群师傅意昂昂,作曲填词真好强。那豪情赛过长江浪。一行行描画廊,真情实意诉衷肠。有一个领头者,聚群贤出妙囊,看他们曲调铿锵。
贺太行曲社成立
忽听到太行深处响铜锣,惹得我沁源老乡想唱歌,掏心窝几句也来真诚贺。自古来此地英雄故事多,民风勤劳淳朴又人和。曲旗儿飘唱时代人欢乐,喜得我美滋滋地好快活,待品尝新韵如酒醉颜酡。
贺汾河散曲社微刊百期
经营曲社亮汾滨,妙语生花耐品。携来浩气歌尧舜,继了三贤俊*。(过)年年月月和风顺,景象融融古朴纯,承平八域乐人民。常绘锦,老汉赞这文群。
注:介休三贤,即春秋之介之推、东汉之郭泰及北宋之文彦博。
*河散曲大课堂网课教务组按语
/p>
因人人皆知的原因,*河散曲大课堂只得采用网课教学。第一讲为散曲一般知识,对初学者最适合,对老作者亦可温故而知新。
当代散曲微刊编委会
顾问:李旦初徐耿华贾学义*小甜
周成村张四喜南广勋郑永钤
总编:李玉平
主编:元振华
副主编:白存环吴月英张华兴梁耿
赵淑娴魏跃鲜杨冬亮
继承传统立足时代
兼容并蓄繁荣散曲
当代散曲微刊编委会
组稿:梁耿
审稿:元振华
制作:杨冬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