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虫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穗渝争夺中国第四城终分胜负,背后是这些力 [复制链接]

1#

过去的年,广州重庆的经济大PK可谓吊足了胃口,一场围绕“第四城”的争夺战日趋白热化。

在此之前,广州身后的对手还包括天津、苏州和杭州,个个虎视眈眈、紧追不舍。

事实上,战局已经明朗。杭州经济总量差广州一个身段,苏州也存在一定差距,天津GDP挤水分后已经滑到10名开外,面积堪比一个小省的重庆,则从险胜广州到最终惜败,错过了去年这最有希望的一次反超机会。

近日广州出炉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可作为例证。

全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速是18.3%,广东是18.6%,广州直接奔20%的目标而去,高达19.5%,超过了广东和全国的平均增速,放在四个一线城市里比较,增速也是不遑多让,位列第一。

而年对广州紧追不舍的重庆,增速是18.4%,比广州低了1.1%。总量方面,广州更是以.09亿元狂甩重庆的.25亿元,超越后者亿,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一次,广州牢牢坐稳第四城的位子,用数据击碎了那些唱衰言论,释放出不俗的后劲实力。

背后并不简单。

制造业、服务业两手抓

说起广州和重庆,讨论度最高的可能是年到年之间,广州经济差点被重庆反超。

年广州GDP以微弱的优势超过重庆22.83亿,舆论就曾陷入一片哗然。

紧接着是年第二季度,原本在一季度大幅度超过重庆亿的广州,没能保住势头,在第二季度被重庆反超亿,一时间,广州跌出一线城市的论调甚嚣尘上。

到去年第三季度数据出炉,重庆在经济总量上依然超过广州亿,悲观论调再起。

这令广州人诧异,令重庆人唏嘘。广州人诧异的是自己的第四城位置可能保不住,重庆人唏嘘的是自己失去了超越广州的机会。

但其实,去年广州之所以差点被重庆反超,是因为广州比重庆受后续疫情的影响更大。

汽车、电子制造业打底的重庆,疫情冲击反而利好铁路运输,中欧班列线路一度爆仓,重庆作为节点城市,也迎来了外贸增长新机遇。相比之下,广州占比7成的服务业(展会、餐饮、娱乐等行业)无疑遭到更大重创,外加上外贸受阻,影响了整体数据的基本盘。

今年年初,全年经济数据披露,广州以16亿的微弱差距扳回一城。

尽管广州无意与重庆作比较,更何况在看重经济质量的时代,唯GDP论也有些过时,但直观而言,GDP确实是一个城市面子上的指标。

年一季度,广州就把与重庆的差距拉大到亿。

抛开与重庆的比较,广州一季度经济数据之所以飘红,是各类产业都有所提升。据广州统计局数据,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亿元,同比增长34.2%,两年平均增长3.9%。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2.9%,两年平均增长3.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7.6%,两年平均增长14.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大幅增长63.0%,两年平均增长15.5%。

与科技有关的制造业,比如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4.7%和69.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0.4%和23.7%。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内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图源图虫

不难看出,广州的制造业在高质量快速增长。

此外,广州的服务业也很给力。要知道,去年全年广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72.5%。其中,金融、信息软件等现代服务业支撑依然强劲,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3%和13.0%。

今年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5%,比年1-2月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6.4%。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0%,比年1-2月增长23.2%,两年平均增长11.0%。

也就是说,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即使与两年前相比,还是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广州,不再佛下去了!

“均好性”的一体两面

曾经,广州被媒体评为“最说不清的城市”:它什么都有,但又什么都无。

这与羊城整体趋稳的城市基调分不开。

相比深圳,广州是门户城市、一省省会,经济的国有色彩较浓,从发展路径和制造业结构上,更多承担基础性的功能。

于是整个城市在宣传层面,也缺乏流量噱头和有效包装。

实际上,这座城市的魅力是相对内化的。

在不少人眼里,广州是最有生活气、节奏最慢的一线城市,早茶文化定调了这座城市的气质,各类小吃美食遍地都是,穿短裤拖鞋上街稀松平常。

均价4万/平的房价也相对友好,和北上深不在一个梯队,有不少城中村作为缓冲地带,房租均价还比不上杭州,科教文卫实力仅次于北上,更是甩深圳一大截,能让毕业来穗的年轻人平衡好工作与生活。

从这个角度看,来广州的年轻人更有归属感,不至于被高房价、高房租压着,不用担心周末无处可逛,也不用成为流水线上的一环,可谓“均好性”特别出色。

但一体两面。这其实意味着广州缺乏朝气和锐气,创新创业氛围一般,难以吸引或留住真正一流的人才。

拿内容行业来说,曾经广州拥有包容的市民社会、自由的媒体环境,南方系一家独大,安放着多少人的新闻理想。

可现在,绝大部分有影响力的机构媒体和创业自媒体都在北京,那种资源、技术、人才的集聚效应,是时下羊城难以望其项背的。

于是,年轻人会时常感激这座城市让自己有空间慢下来、变得不那么“社畜”和内卷,珍惜它作为一线城市的“高性价比”,也会唏嘘在这座城市工作看不到最一线的东西,有的只是相对收窄的就业机会。

这是广州投射在年轻人身上的一个重要侧面。

细究下来,其实是广州完美错过了互联网大潮、一直没有培育出本地的互联网巨头。

此前,上海也被嘲“没有巨头公司”,眼下拼多多的体量已经可以和京东、美团相抗衡,B站也在破圈、壮大自身的道路上一去不返,未来大有与优爱腾较劲的潜力。如此一来,魔都也算是摘掉了“诺大城市,没有一个巨头企业”的帽子。

广州这边,最巨头的民营企业,雪松控股,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其主营产业之一是大宗商品供应链。

其它叫得上号的,主要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