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虫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植物园小科普630余种捕虫草,煎煮炖汤 [复制链接]

1#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黄莺通讯员冯晨晨

“食虫植物的生境一般是酸性的沼泽湿地或是裸露的岩石表面,环境中严重缺乏氮和磷等元素,而且它们的光合效率较低,为了适应贫瘠的环境,维持良好的生长,食虫植物就进化出靠吃小虫子‘补进’的本事。”杭州植物园的陈钰洁老师,近日给玉泉社区的小朋友上了一堂关于食虫草的课。

食虫植物大致分为10科,21属,约余种,我们今天能见到的食虫植物有猪笼草、捕蝇草、瓶子草、茅膏菜、捕虫堇等,这些看起来温柔的绿叶子植物,其实都是牛大厨,吃起昆虫来煎煮炖汤都不带重样的。

●捕蝇草吃昆虫主要靠“夹”

捕蝇草的叶形很奇特,长成了一个酷似“贝壳”的捕虫夹,当有昆虫闯入时,触碰到里面的“机关”——刚毛,叶片会快速闭合,将其关在“贝壳笼子”里,然后分泌一种消化液,搞定昆虫。

●茅膏菜吃起昆虫来“粘+卷”

茅膏菜的叶上长着像露珠一样晶莹剔透的腺毛,这就是它们的捕虫器。

就在腺毛的顶端有一个球状体,时常呈现出鲜艳的色彩,大多为红色,上面布满腺体,能分泌吸引昆虫的蜜汁与粘液的混合物和消化酶,外表就像是嵌有红宝石的水晶,如此的精美都无法想象这就是昆虫的死亡陷阱。

当挡不住诱惑的昆虫来采食时,却发现自己已被粘住,恐慌中竭力挣扎,结果周围的腺毛一起弯过来,有时叶片也会随之卷起,粘得更牢了。无法逃脱的昆虫被这些腺毛消化吸收,等消化吸收完全后,叶片和腺毛又重新展开,等待新的猎物。

●捕虫堇吃昆虫就靠“粘”

在捕虫堇的叶片正面,密布着两种腺体,一种是带短柄的腺体,它能分泌粘液粘捕昆虫,另一种是无柄的腺体,它专门分泌消化液,将捕获的昆虫消化吸收。

当有蚂蚁、蚊子等小昆虫来到叶片上时,会被粘在上面,在短短几分钟时间,无柄的腺体就开始分泌消化液。消化液除了帮助分解猎物以外,还具有杀菌的作用,防止在消化的过程中猎物发生腐败。如果粘住的昆虫较大,会刺激大量的消化液分泌,将猎物泡在消化液中。有些品种叶片的边缘也会稍稍向内卷起来,以便更好地与猎物接触,防止逃脱并促进消化吸收,但叶片的运动速度相当缓慢,往往需要几个小时。

●瓶子草、猪笼草,要用美人计“香味”吃昆虫

种植猪笼草的主要目的是用作观赏的,而观赏的焦点是她的捕虫器——“笼子”,笼子色彩鲜艳。不同的品种,笼子形态各异,即使是同一棵,多数也能长出两种不同形态的笼子。

猪笼草会分泌蜜汁,蜜汁如酒一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受此吸引的昆虫来采食,蜜汁使昆虫麻痹不小心滑落笼中,笼子内壁光滑无法爬出,笼内分泌的消化液可将昆虫淹死并消化吸收。很多人以为昆虫落入笼子后笼盖会盖上,实际上笼子打开笼盖后是无法再盖回去的!

瓶子草(图见上)的瓶状叶是很有效的昆虫陷阱,瓶口处能分泌蜜汁,靠瓶盖一侧长有许多向下的刺毛延伸至整个瓶盖内侧。那些刺毛使昆虫误以为能够攀爬,实际却很容易跌落。瓶内有瓶壁分泌的消化液,但时常被雨水冲淡。当贪婪的昆虫被吸引来采食蜜汁,为了吃到更多的蜜汁,慢慢靠近瓶口的内侧,一不小心跌落瓶内的消化液中,昆虫溺死后被瓶内的消化液和细菌分解,变为营养后会被瓶壁吸收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